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智慧洲

zhihuizhouwjqd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你可以更慈悲(22)  

2010-08-23 21:54:25|  分类: 顶果钦哲仁波切圣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你可以更慈悲(22) - 管理员 - 邬金曲达堪布 的博客 
你可以更慈悲(22) - 管理员 - 邬金曲达堪布 的博客
你可以更慈悲(22) - 管理员 - 邬金曲达堪布 的博客
你可以更慈悲(22) - 管理员 - 邬金曲达堪布 的博客

 

II、究竟菩提心

究竟菩提心的修行包括:

l 、毫不执着地安住在离于戏论之状态的座上修法;

2 、舍弃相信贪瞋之对境为真实存在的座下修法。

1 、毫不执着地安住在离于戏论之状态的座上修法

22
一切生起之现象乃心之造作,

心的本质离于概念之限制。

认清心之本质,

然后停留在这认识之中.

不造作,

不持有主体与客体的概念,

乃是菩萨的修行。

    在今生之中,你对周遭的一切有许多不同的认知与看法,让我们举你和其它人之间的关系为例,你对某些人产生正面的看法一一朋友、亲人、施恩于你的人、保护你的人;你视其它人为仇敌----- 那些批评你、毁损你的名誉、打败你、愚弄你或诈骗你的人。这个过程从感官开始:透过感官,我们的心感知到各种形状(色)、声音(声)、气味(香)、味道(味)和感觉(触)。当心觉察到这些外在的对境。它把它们加以分类,它受到令它感到愉悦的对境吸引,并试图去避免令它感到不悦的对境。然后,心开始受苦,因为它得不到它想要的、令它感到愉悦的事物,同时必须经历它想要避免、令它感到不悦的事物。它总是忙碌地追逐一些令它感到舒适愉快、或它想要去享受的情境;或努力去逃避一些它不想要的、困难的、令它感到不悦的情况,但这些令人愉快或不悦的体验,并不是你所感知的对境本俱之功能,它们仅仅是心之造作。

让我们以感知视觉形相的过程为例:对境是外在世界的一个特定形相,眼睛是感觉到这个对境的器官,而意识则感知到这个影像,并加以分类。看到一个美丽俊俏的人、一个亲爱的亲人或一尊佛像时,你感到欣喜。看到一件丑陋的事物、或某个心怀恶意的人前来挪揄或攻击你,你感到不悦、焦虑或愤怒。所有这些认知与看法都是从心生起。它们由你感知到的对境所触发,但它们本身并不存在于那个对境之中,也不源自心以外的任何处所。

一般而言,心是它偏颇认知的奴隶,心把每一件事物区分为讨人喜欢或不讨人喜欢,并且不断努力去体验令它感到愉快的事物,去除令它感到不悦的事物对这不是离苦得乐之道的事实视而不见。盲目的无明驱使心不断地生起喜爱与憎恶的感受,你永无止境地投入俗务,而这些俗务不比在水中作画长久,你全然投入这些令人分心的事物,耗尽了生命,浪费了目前享有的、珍贵的暇满人身。

心造作一切。因此,你唯一要做的,即是掌控你的心。帝洛巴教导那洛巴说:
束缚你的不是你所感知到的事物,
束缚你的是你对该事物的执着.
斩断你的执着,那洛巴!

如果你能掌控你的心,心自然而然就会保持专注、宁静和明觉,你甚至能够在喧闹的人群中漫游徘徊,而不被贪欲或瞋恨所分散带走。但如果你没有掌控你的心,受到串习的影响制约,那么即使你在一个僻静处闭关,念头仍将一个接一个生起,如同水中之涟漪。过去的记忆将栩栩如生地在你心中涌现,对未来的计划、决定和臆测也将栩栩如生地在你心中涌现。你将把所有时间花在追逐念头和概念之上;如此大量的心理活动,对修行一点用处也没有。

一个受到控制的心,乃是快乐唯一、真正的来源。但要掌控你的心,你必须更加明白心如何运作。因此也要更清楚的了悟,这个心是什么?

当你看到一个讨人喜欢的形相、朋友或亲戚,一种快乐的感受生起,你心想:遇见他们多么快乐!就一个面向而言,这是心。当你看见一个不喜欢你、指控你偷窃或不诚实的人,你可能会生起愤慨和暴怒的感受,这是心的另一个面向。这些反应都只不过是念头,然而一旦它们在心中生起,就能够扩张,生起更多的念头,变得非常强而有力。

一旦嗔恨生起,它可能会增长到你准备要杀人的地步。一旦执着和贪欲被激起,你可能很快就准备要不择手段,用身上的每一分钱去获得你渴望的事物,而不论执着是一个女人、男人或其它任何物品。这时你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,你会看清它只不过是一个念头,没有别的,你感知到的每件事物都是如此。  

现在你看我坐在这里,你心想:他正在教授佛法,我最好仔细听他在说些什么。这些也是念头。你认为在你面前有某件坚实的事物,是因为你感知到一个对境,并生起与这个对境有关的各种感受。
  
如我之前所说的,这个过程始于感宫觉知:有一个识感知到色相,一个识感知到声音,一个识感知到味道,一个识感知到气味,另一个识感知到触觉。但这些还不是我们所谓的念头,它们仅仅是基本的觉知。接着,当你接触到某件事物,一连串的念头被触发了。举例来说,如果你刚刚听到某人赞美你,你开始感到得意洋洋,心想你的声誉正在提升。或者,某人刚刚羞辱你,你开始感到厌烦,这些都只不过是念头。简而言之,心只不过是这些随机念头的集合。

过去的念头己经逝去,自从日出以来,在你心中生起的无数念头己经全部消失,未来的念头尚未生起,而未来的念头会是什么,难以捉摸。谁知道从现在开始一直到午夜,你会想些什么?因此,你只剩下当下的念头可以检视。

我们来检视一个当下的念头。举例来说,你可能会想:我冷。这个念头在你的皮肤之中,或在骨头、神经之中,还是在心脏、脑部或肝脏之中?如果你认为有某一件事物在某一个地方,那么它具有任何形状吗?它是方形、圆形、还是三角形?它有颜色吗?它是红色、蓝色、黑色、黄-色,还是什么颜色?或者它如天空中的彩虹,因为各种因素的结合而突然显现?

不论你多么努力地去看,你都无法用手指指着任何一件事物说:念头在这里!你无法这么做,是因为念头的本质是空,除了空性之外,没有别的。
   
当一道彩虹栩栩如生地在天空显现,你可以看见彩虹缤纷美丽的色彩。但你无法把它当做衣服来穿,或把它当做饰品。彩虹透过各种因素的结合而生起,但它没有什么是可以被抓取的。同样的,在心中生起的念头没有具体的存在或本俱的坚实性。不具任何实体的念头,没有任何符合逻辑的理由去拥有支配你的力量,你也没有任何理由成为念头的奴隶。

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一连串永无止境的念头让我们相信,某件事物本来就存在,而且是不断存在,我们称这件事物为。但事实上,如我先前所说,过去的念头如死尸般没有生命,未来的念头尚未生起,因此,这两种不存在的念头如何能够成为一个本来就存在的实体的一部分?

很难想象一个当下的念头会是既不和过去有所连结,也不和未来有所连结。另一方面,一个当下的念头如何能够倚赖过去和未来这两件下存在的事物?会不会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念头互相结合、互相接触之处?举例来说,如果当下的念头和过去的念头相接触,那么这个当下的念头必定是一个过去的念头,要不然那个过去的念头必定要存在于当下。当下的念头和未来的念头相会也是相同的道理:当下的念头仍是未来的一部分,要不然未来的念头已是一个当下的念头。

当你检视心的时候,表面上似乎是:过去的念头引导出现在的念头,现在的念头引导出未来的念头。但如果你更仔细地检视这些念头,你会看清没有一个念头是真实存在的。把某种完全不存在的事物视为存在,称之为迷妄。只有缺乏明觉和执着,才让念头拥有某种真实性。如果在心的究竞本质之中,念头拥有任何本俱的存在,那么它们至少拥有一个形相,或位于某处,但它们什么也没有。
   
然而,那种不存在不只如虚空般空虚。在其中,有一种立即的明觉,称之为明晰有人给你一颗苹果,你兴高采烈:一只蜜蜂叮鳌你,你感觉疼痛。这是心的明晰面向。这种心之明晰如同太阳,照亮山光水色,让你看见山峦、路径和断崖—— 你可以去哪里,不可以去哪里。  

虽然心确实拥有这种本俱的明觉,但去说有一个心”, 等于是把某种不存在的事物贴上标签一一去假定某件事物的存在,如同替一连串的事件命名。举例来说,一百零八个珠子串在一起,称为一串念珠,但念珠不是本来就自行存在的事物。如果串绳断了,念珠到哪里去了呢?同样的,的念头是让你在轮回中流浪的原因,如果你仔细检视它,就会发现没有这样的东西。去相信某件不存在的事物是错误的。一旦的概念在心中生根,它便成长蔓延成为许多相关的信念,例如相信我的身体我的心我的名字

 你的身体是由五蕴所构成,你的心则由各种识所构成。你的名字,或的想法,只是贴附在身与心的瞬间连结的标签。


 
首先检视身体这个概念。如果你把皮肤、肌肉和骨骼从身体挑出。然后问自己,身体是否居住在皮肤里面,肌肉是否就是身体,或你是否能够称骨骼为身体,你会发现什么?你愈深入地调查检视,一路向下检视到原子的程度,你愈无法指称身体(或指称任何其它的物体)为一个独立的实体。身体仅仅是一个众合物的名称,一旦组成这个众合物的不同事物分开,身体这个标签就不再适用。

心亦是如此。你所谓的我的心,是具有某种连续性的事物你相信它具有连续性。但如我们所了解的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念头和感受无法有相互接触的点。去设想这样的一个实体(心)是不可能的:这个实体是念头的集合物;在这些念头之中,有些念头己经止息,有些念头尚未发生,有些念头存在于当下。

至于你的名字,你紧抓着你的身分,仿佛你的身分拥有某种独立自主的存在仿佛它真的属于你。但如果你仔细检视,你会发现它没有本俱的真实性——如同任何事物的名称一般。让我们以英文字狮子”( Lion )为例,它是由四个字母所组成,把这四个字母分开,就什么也不剩,狮子这个名称消失了。


     
一旦你认清身、心和名字这三个概念是空虚的,那么所谓的就什么也不剩。纯粹是一个编造出来的事物,由迷妄所变化出来的骗局。患有眼疾的人可能会看到各种事物(灯火、线条或斑点)飘浮在空中,但事实上,天空什么也没有。同样的,因为我们患有相信有一个的疾病,因此把视为一个本然存在的实体。   

在本质上,心觉察一切——它是明晰的,觉知到一切外境和事件。但如果我们试图去寻找它,它却如彩虹一般难以捉摸,不可能被抓取——你愈去追逐它,它似乎退得愈远。愈去检视它,你能够找到的就愈少,这是心的空性的面向。明晰和空性是心的真实本质,两者不可分割,并且超越所有存在和不存在的概念,也就是说:一切现象是本然清净的,它们无处可寻,是空虚的;它们虽然是空虚的,却如一场魔术表演,我们可以清楚地觉知:当我们检视它的本质,去寻找可以辨别的事物时,我们可以清楚觉知的事物却不存在。虽然它不存在,却能够生起所有痛苦和快乐的感受。

乌帝亚那的伟大莲师说:
如一颗埋藏在穷人房屋底下的珍宝,
本初清净之明觉一直存在于法身之中,
它没有被认出来,
乃是轮回迷妄之故,
透过直指那种明觉,并且加以认清,
一个人证得了本初虚空之智慧,
此即人们所知的成佛.  

一旦你能够认识心的空性,当你的心看见美丽的事物,执着和贪欲将不会生起;当你的心遭遇到任何可怕或令人不悦的事物,嗔恨与嫌恶将不会生起。由于这些负面情绪不再生起,心不再受到欺骗,不再迷妄,不再累积业行,痛苦之流因此被斩断。  

如果你把一颗石头丢向一只猪的鼻子,那只猪会立刻转身跑开。同样的,每当念头生起时,认清那个念头是空虚的。如此来,那个念头将立刻失去令人信服的力量,不会产生执着与嗔恨。一旦执着与嗔恨消失了,对于圆满清净之佛法的了悟将自然而然在心中开展。

不论你多么努力尝试,只要持续相信外境是执着与瞋恨生起的原因,就永远无法去除执着与瞋恨。你愈尝试去排斥外在的现象,它们愈会反弹回来。
    
因此,重要的是去认清念头的空性,让它们消失。当你明白是心创造并觉知轮回与涅架,空性乃心之本质,心将不再能够迷惑你,把你牵着鼻子走。

一旦你认清心的空性,对伤害你的人生起慈心就变得容易了。但如果没有这种认识,就很难去阻止瞋恨从心中生起,不是吗?去检视心,你将会看清,是心从事善行,也是心创造逆缘。由于佛陀完全了解心之空性,安住在大慈的三摩地之中,因此魔王摩罗如阵雨般落在他身上的武器,全都被转化成为花雨。相反的,如果佛陀让摩罗想杀死我的念头深入其心而爆发瞋恨,他必定难以抵挡那些武器,并且饱受巨大创伤之苦。

让心变得平静,安住在离于念头的寂静禅定状态之中,被称为奢摩他(或)。在这种平静状态中,认清心之空性,被称为昆婆舍那(或)。止与观双运,乃是禅修之精髓。

就像这样所说:
检视心,一无所见,

一无所见,我们见到了佛法,
一切诸佛之源。

伟大的噶当派上师曾说:
我将在心门握着观照之矛,
当情绪威胁时,
我也将威胁它们:
唯有当情绪松懈它们的钳制的时候,

我才会放松我的矛。

事实上,如果你无法调伏你的心,还能调伏什么?整个佛教修道的目标,包括根基乘和大乘的修道目标,即是去调伏心,去了解心。

在根基乘之中,你了解世界充满痛苦,因此你努力去控制贪恋和执着,以能够在远离那种痛苦的解脱道上迈进。在大乘之中,你放下对这个概念、以及相信自我是真实存在的执着,只关心其他众生的福祉。你也认识到空性和现象在本质上的不可分割性——此即究竟菩提心:你看清现象的本质是空虚的,因此它们能够毫无障碍地显现,如同虚空让整个宁宙、以及宇宙中的大陆和山峰在其中展现一般。(待续)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405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